##EasyReadMore##

12.31.2010

慢冬新米。小時候的米香



趕在2010年結束前,我們向緩緩轉紅的牛蕃茄請了半天假,碾製這水(季)的慢冬新米.

每水稻作就算品種相同,卻各自擁有不同的風味,它們紀錄了每一水偶然發生的風土與故事:例如,孕穗時颳大風颱、曬田期雨水多、收穫時遇鋒面雨、曬穀時有小暖陽.......等等,所有天公、地公、風神、雨神、農人與水稻間上演的電影對白,都藏在小小的米粒裡。


 

心裡一直掛念倉庫裡的慢冬穀們, 這作到底嚐起來如何呢?
這期日曬,不似上期早冬的日頭燄,乾燥速度較緩,並且用稻穀水分計精確地測穀子的水分,曬至14.5度就打包兒冬藏,想到這,就覺得這回口感會很好,愛吃飯的嘴不由得饞起來。

上期作曬穀時,颳大風又日頭燄,雖然只曬兩天,但曬得太乾,米過份乾燥讓煮出來的飯的Q度不足;於是這水小心翼翼的翻曬、量測,深怕曬過了頭。

 
 

這次碾米一樣在姑姑的老家,使用小農家必備的小型礱穀機碾,第一回算粗碾,碾出的樣子像糙米,第二回則是精碾,可以碾出介於白米與胚芽米之間的米,端看你如何控制出米口的鬆緊。

農家總是這麼吃米的,端看今天的心情,想吃糙一些就轉鬆,想吃白點就轉緊,在營養與美味間自由來去。小農家碾出來的米不若市面上的白米晶瑩剔透,但它可是米界中的自然美人,單純、質樸、充滿營養。粉黃粉白的米粒間混有豐富的米糠,些微的碎米粒都是土地的恩賜,我們都要吃得ㄧ粒不剩。

我們努力吃,雞雞們也有福了,碾米留下的粗糠、米糠,都是不揀吃的雞雞最愛的主菜。



當天晚飯,也顧不得電鍋中還有舊的飯,嘴舌已經迫不及待想嚐新米的味兒了,將舊飯挖出,放入新米兩杯,配水兩杯(新米的含水量多,所以內鍋水略減),甭說浸泡了,炊飯鈕就這麼按下去。炊飯鈕跳起,再悶5~10分鐘。

打開飯鍋,撲面而來的米香,趕緊盛起一匙又一匙的飯讓全家人試吃評鑑,無人不讚好。晚餐開飯時,舊飯乏人問津,其實舊飯來頭也不小呢!是農會穀倉低溫冷藏的當期鮮米,原本我已經覺得十分好吃了,沒想到我們這期慢冬作更勝一籌 ; 小綠是第一次吃新米,她說嚐過新米,才知道什麼叫Q、什麼叫嚼感。


於是,當晚爸呼喊的那句【吃飯囉!!】顯得格外有味道,一家子,一齊,細細地咀嚼著自己種出的香Q米飯,好似又回到小時候......
... ....阿公從堆滿米袋的穀倉裡,帥氣俐落地扛下一包米袋,阿嬤十分講究地操作碾米機,我記得自己還不到阿嬤肚子的高度,卻剛好眼巴巴望著放進機器的金黃穀子慢慢被碾褪成越來越白的米粒,那幾乎是場神奇而完美的魔術,我喜歡將手放在岀米口手享受米的沖刷,然後把米捧近鼻子聞聞鮮碾的米香,然後這月的米桶慢慢滿了 ; 當晚,阿嬤用鮮米飯拌肉湯,不用呼喊追逐,就能把三合院裡拼命玩耍的我輕鬆餵飽。
 
也許,追尋著小時候曾經嚼過的米香,忘不去時光中那些辛勤勞動的美麗身影,而讓我們想這麼繼續種下去!吃下去吧!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